引子
中国足球到底有没有盼头?这大概是街坊邻居茶余饭后最爱念叨的老话题了......有人说它烂泥扶不上墙,也有人偷偷开始数起最近U系列球队闯进亚洲八强的次数——这死水潭底下,莫非真的开始冒泡泡了?
青训基地的太阳晒黑了谁的脸
蹲在北方某青训基地的铁丝网外瞅过好几回,那些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,正午日头那时候不光歇着,还在抢圈!汗珠子砸在草皮上滋滋泛白,教练扯着嗓子喊"跑起来",听着就跟俺们村当年抢收麦子似的。以前总听说谁家爹妈舍不得孩子踢球,现在倒好,周末来送娃的私家车能从基地门口堵到国道口,门卫大爷说以前一天见不着十个家长,现在登记本都要写满三本了。
足球学校的伙食费也跟着涨,以前顿顿土豆白菜,现在每周三固定有牛肉炖西红柿。张婶家的二小子就在这,上次碰到她赶集,拎着一网兜苹果非要塞给我,说孩子半年长了五公分,传球能准确砸到教练指定的矿泉水瓶了——这要搁以前,能踢中树干就算好脚法咧!
校园足球里藏着 Future Star
我们小区隔壁的实验小学,操场边新刷了十几块宣传板,上面全是踢球的小娃娃照片。最显眼的那个扎着羊角辫,听说是女足队的守门员,扑点球比男孩子还猛!以前体育课自由活动,孩子们要么跳皮筋要么揪蚂蚱,现在一下课就抱着颗瘪皮球往空地上钻,体育老师腰里别着哨子满场追:"慢点跑!别撞着低年级的!"
校长室墙角堆着一摞足球教材,封面上印着"校园足球特色学校"的金字。王校长揪着稀疏的头发笑,说以前教育局来检查,足球课都是临时凑数的,现在倒好,市里组织小学生联赛,家长比孩子还积极,不光自带啦啦队,还给对手学校的娃准备小零食——这架式,搞得跟过年走亲戚似的热闹!
俱乐部账上的数字会说话
城南那家中甲俱乐部,去年开春突然把大门翻新了,铁栏杆刷得锃光瓦亮。以前总听人说老板快撤资了,现在门口晒着一排崭新的红色训练服,领口都绣着本地茶叶商的赞助标志。保洁阿姨说,以前球员每天签字费多到用麻袋装(虽然她也没见过),现在食堂买菜都要精确到每棵白菜的单价——但怪了,球队反倒连着赢了三场球。
财务室老孙头开始记账用电脑了,老花镜滑到鼻尖上都顾不上推。"你猜咋着?"他神秘兮兮地扒拉计算器,"青训投入占比从17%跑到29%了!以前老板只看球星转会绯闻,现在每天要瞅青训营的射门数据——这世道变得,比股市K线图还让人摸不着头脑!"
U字号小伙子们杀进八强那天
电视里解说员嗓子都喊劈叉的晚上,俺们菜市场老王的卤菜摊多卖了三十多斤猪头肉。当屏幕上弹出"U17亚洲杯八强"的字幕时,好几个人碰响了啤酒瓶,搞到货摊的电子秤都跟着蹦数字。记得十年前播国足比赛,整个市场安静得只能听见苍蝇飞,现在倒好,卖水果的老李把扩音器都搬出来了,震天响地喊:"买半斤橘子送一球,祝小伙子们过关斩将!"
第二天早市,卖报纸的张大爷攥着份体育版直哆嗦,指给我看那行小字:"2005年龄段球队连续三场零封对手"。"瞧见没?"他家孙子就在业余体校踢球,"以前光听说谁谁留洋,到了国外连替补席都摸不着,现在这批娃,在亚洲赛场上敢跟小日本对脚,这脚劲儿跟俺当年踢石头子儿可不一样!"
政策文件堆里长出的嫩芽芽
支书家柜顶上压着床新民晚报,2015年那篇《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》的报道都泛黄了。他记得那天喇叭里念文件时,全村就二爷咳嗽了一声:"又是写在纸上的东西!"谁能想到八年后,村小学操场画上了正规足球场白线,连村头破庙前的空地上,都被孩子们拿石灰画出了个歪歪扭扭的禁区——庙里的老道倒不恼,还搬个小马扎蹲边上当"边裁"。
镇政府传达室的报纸堆比人还高,有天翻到2017年的体育版足球直播,"U23政策"五个字被红笔圈得墨疙瘩都透出来了。老赵当过二十年体育老师,说那时候城里报纸骂声一片,都说这政策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糊涂账。可年底统计数据一出来, registered 足球运动员凭空多了两万个——这就跟撒种子似的,你不知道哪颗会发芽,但撒得多了,总有能顶破石头缝的
外教临走时留下的DVD
以前俱乐部请外教跟请神仙似的,来了先安排住总统套,走的时候皮包鼓鼓囊囊装美金。现在不一样了,去年走的那个塞尔维亚教练,临走把自己的战术笔记都刻成DVD,还非要拉着中方教练组吃顿散伙饭。翻译小李说,老头喝高了拍桌子:"你们的孩子有天赋,就是以前练得太死板,跟我家后院那几棵歪脖子树似的——得慢慢扳直了长!"
训练课后的战术分析会,投影仪总放着欧洲联赛的录像。以前球员蹲在地上抠草皮,现在都掏出平板电脑记笔记。后卫小张以前防守只会伸脚绊人,现在能说出"站位要像拉渔网一样有层次"这种时髦话——这要搁三年前,他连"越位"俩字都写不利索
家门口的球场啥时候能多起来
小区对面那块荒了五年的空地,上个月突然来了铲车。刚开始俺以为又是盖楼,凑近一看——嚯!有人在画球门线!现在每天早晚,穿运动服的人跟潮水似的涌过去,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爷子,也有抱着彩色足球的小姑娘。物业王经理说电费都多交了三百块,但看着大家射门时咧嘴笑的样子,比收物业费痛快多了!
不过球场总是不够用,有次七点去熬炼,场子被中学生占了,九点再去,又换成跳广场舞的大妈们。两边为地盘吵吵嚷嚷,最后达成协议:前半场踢球后半场跳舞。有天路过瞅见球飞到广场舞队伍里,领舞的大姐居然抬脚就给踢回来了,还是个标准的外脚背——看来这足球基因,说不定藏在好多人脚底
现在手机上刷足球新闻,再也不是满屏的"惨败""痛心疾首"了,偶尔能看见"U系列球员海外拉练"的消息。那天在公园遛弯,听见俩老头下棋时抬杠,一个说"二十后能进世界杯",另一个撇嘴"得等到三十五后"。要我说,甭管多少年,只要那帮晒得黢黑的娃娃还在草皮上跑,只要小区门口的球场总有人抢着用——这中国足球,就总有让人夜里偷着乐的盼头不是?
最后问问大家:你们楼下小区的空地上,有没有开始出现自己滚来滚去的足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