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足球选帅标准的设定,一直是球迷和媒体关注的焦点。近日,记者马德兴在《国足选帅系列谈》中回顾的往事,让这个话题再次引发热议,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
回顾往昔霍顿执教的光辉片段
1997年十强赛结束后,英国教练霍顿接过了中国国家队的教鞭。仅仅执教了几个月的时间,他就带领球队参加了1998年在日本举办的戴拿斯杯比赛。在那场与东道主日本队的较量中,中国队表现出色,最终以2比0的比分战胜了对手。当时,虽然范志毅在最后时刻罚丢了点球,使得球队没能拿到冠军,但这场胜利依然让整个中国足坛为之振奋。日本方面对这场失利也是心服口服,没有任何怨言。
这场胜利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。在此之前,中国足球在与日本队的比赛中并没有太多优势,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球员们的自信心,也让国内的媒体和球迷对霍顿的执教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,大家都觉得他确实有过人之处。
霍顿带领国奥队遭遇的挫折打击
由于在国家队的表现还不错,霍顿随后又被任命为1977年龄段国奥队的主教练,目标是带领这支队伍冲击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参赛资格。这支国奥队聚集了不少有潜力的年轻球员,大家对霍顿充满了期待,希望他能再创佳绩。
然而,竞技体育的结果往往是残酷的。在关键的九强赛中,国奥队遭遇了韩国队的强力挑战,最终不幸输给了对手,彻底失去了晋级悉尼奥运会的机会。比赛结束后,中国足协很快就做出了决定,宣布霍顿不再担任国奥队主教练一职,他的奥运之旅就这样以失败告终,让人唏嘘不已。
球员集体公开支持霍顿场景罕见
国奥队止步九强赛之后,按照常理来说,主教练霍顿下课是件很正常的事情,毕竟没能完成预定的目标。但是,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。当时大约有十五六名国脚,他们自发地站出来,公开表达了对霍顿的支持,并且明确表示反对足协让他下课的决定。
这些国脚们给出的理由非常直接和朴实。他们说:“我们踢了那么多年的足球,经历过很多教练,但是跟着霍顿教练这几个月,才算是真正知道足球原来是这么踢的!”这句话虽然简单, but却道出了球员们的心声。这一幕在中国足球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,之前没有过,之后也从未再出现过,就算是米卢带领国足打进世界杯,或者里皮主动辞职的时候,都没有球员这样集体公开挽留主教练。
足球选帅中成绩排名引发的争议
马德兴在文章中提到,这段往事之所以值得今天的中国足球深思,就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。一直以来,管理层和很多球迷在衡量一个主教练是否合格的时候,往往首先看的就是球队的成绩和比赛的排名。只要成绩不好,排名下滑,主教练就要负责任,甚至下课,这几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。
但是,球员们的想法却和管理层、球迷不太一样。对于球员来说,他们每天跟着主教练训练、比赛,最能直接感受到主教练的执教水平和带来的帮助。他们更看重的是在主教练的指导下,自己的职业能力能不能得到提升,战术理解能力有没有增强,这些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,比一时的成绩和排名要实在得多。
主教练核心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
从霍顿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来,一个主教练的真正价值,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名气有多响亮,过去的履历有多辉煌,或者有什么所谓的资历。最核心的是他能不能把先进的足球理念、正确的战术打法传授给球员,让球员真正理解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东西,在球场上能够灵活运用。
霍顿之所以能得到球员们的真心拥戴,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一点。他让那些踢了很多年球的球员豁然开朗,明白了足球比赛的规律和技战术的重要性。这种“教学法”才是作为一个主教练最宝贵的财富,也是球队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,短期的成绩起伏只是表面现象。
对当今国足选帅工作的借鉴启示
现在回过头来看霍顿当初的经历,对我们今天的国足选帅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。选帅不应该只依赖于某些领导者的个人喜好,或者是一些行政层面上的条条框框和标准,而应该更多地去倾听国脚们的真实声音。他们是踢球的主体,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练来带领。
马德兴呼吁,选帅的关键在于考察主教练的“教学能力”,看他能不能静下心来,扎根球队,帮助球员提升能力,打造出有战斗力的队伍。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,才能选出真正适合中国队的主教练,中国足球才有可能取得长远的进步,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换帅中原地打转。
那么,你认为我们当今在选帅时,是应该优先考虑教练的短期成绩,还是更注重其对球员长期能力提升的帮助?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,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。